搜尋此網誌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文學的祕密

有位頗具文彩的老校長說了一則故事。


有天我在街上遇到一位視障的乞丐,他坐在地上、面前放了一張用厚紙板做成的牌子,上面寫著:「我是盲人,請施捨我一點物資」。

我想了片刻,終於走過去放下一張百元鈔,並蹲在旁邊對他說:「先生,你牌子上這樣寫不行哦,生意不會好…」

「有什麼不對嗎?」那位朋友翻著混濁的瞳仁朝我的方向問。

「你這樣寫沒辦法打動路過的人,因為他們不會知道『盲人』是什麼感覺,自然也就不會同情你。」

「那我應該怎麼做…」

我思索之後回答:「你可以考慮寫『朋友們,你有幸在出太陽時看到蔚藍天空,下雨時看見雨點打在路面,更可貴的是,你能仔細端詳身旁人的臉孔--但是這些,都是我失去的。我所能擁有的,是你們能給予我生活上必要的資助』。」


聽完老教授的這則故事,我想起小說家的名言「我們所寫的都是真實的故事」,其實更合適的說法應該是「我們所寫的都真實的故事」。

我想這不是真實或者謊言的問題,而是如果某件事情提升到了藝術層次本當如此。那位校長的故事大概是說笑,可是卻提供另外一個思考的脈絡--在創作之餘,我們有可能僅僅是基於現實的基礎,而沒有憑空想像出一些不曾經驗過的事情嗎?以白話文來說,是不是有這樣一種作家,他筆下的故事完全都是人生歷練過的種種,筆下的人物皆可在現實世界裡找出一位原型,更甚者,如果有必要描寫一粒鑽石之美時,他會細心地來到珍藏珠寶的玻璃櫥窗前仔細端詳…(那如果寫到鴿子蛋該怎麼辦)

變成這樣似乎就有點偏激了。

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觀點應該是,文學創作是建立在某種程度現實上所作的再造,而再造成分的多寡卻與這本書是否成為經典無直接的關聯。無論是像魔戒那樣的架空背景(雖然在當中仍可窺見很多現實人物的影子),或者源氏物語這種寫實到近乎紀錄片的巨作,讀者大概都不會去質疑其具備經典文學的特質。

如果以後遇到人問你,寫小說到底要不要用自己親身的故事作為素材?

可以反問他,「你是否準備好漫長、痛苦、而且沒沒無聞的再造旅程?」

***

編輯碎碎念


今天很多朋友都請假去看「Avatar」上映,只是,這麼冷的天氣,讓我好想把棉被一塊抱進電影院啊!

大家會想要去看這部片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