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2009博客來大會報告!

昨天參加已經連續舉辦五年的博客來年度報告。博客來目前儼然是國內最強勢的出版通路,他召開的會議自然也是座無虛席,幾乎全台灣的出版社、獨立編輯都出席了此次盛會,小編我僅就個人全程聽完、沒有打瞌睡的點滴心得向讀者分享…


書市觀察


  1. 和去年相比,博客來的會員數量與銷售書種類均成長了約25%,平均每日會售出2.5萬本書。

  2. 統計銷量Top100的書種,有六成是屬於文學書,而皇冠出版社包辦了十本。

  3. 前十大出版社-尖端、東立、時報、皇冠、商周、角川、天下文化、遠流、三采、方智(其中東立成長率最高,其次則是皇冠

  4. 各類別成長率-人文科普38%、生活風格31%、電腦語言30%、親子共享28%、藝術設計27%、文學23%、商業理財5%、心靈健康-4%

  5. 銷售超過10000本的書-13種、銷售1000-9999本書-942種(32%是小說)、銷售999-1000本的書-13910種

  6. 按:在上述32%的文學小說中發現有20%是青少年專屬作家,14本九把刀的作品,如果拿出兩本銷量更突出的經典小說《傾城之戀》、《麥田捕手》來看,其購書讀者分別有25%、21%是青少年。故合理推測,在文學類小說中,有約四分之一的市場購書力量來自於青少年族群

  7. 新書的打擊率-大家出版社、寂莫出版社有高達40%的打擊率。

  8. 按:指的是推出的新書中,有多少機率可以成為暢銷書(銷售量超過一千本)。這裡會發現通常暢銷率高的出版社,每年出的新書量都不會太多,前述兩間出版社均是甫成立的生力軍。如果一年出書量超過40本,暢銷率就開始下滑,特別是如皇冠、尖端等大型出版社,打擊率都是偏低的。


博客來座談會


這次邀請到聯經林載爵先生作為座談會主持人,王榮文/遠流、何飛鵬/城邦、黃鎮隆/尖端三位重量級人物為與談人。針對兩項議題發表看法,由於討論過程豐富多樣,小編僅就印象深刻的內容做記錄,未一一條列的發言並非不重要,而是屬個人較不熟悉的領域。

  • 出版業的傳統與未來

  • 黃鎮隆先生身為前述十大出版社榜首的尖端出版社發行人,對於自己看似風光的銷售量有話要說:
    統計數字裡雖然尖端出版社名列前茅,但是事實上台灣的漫畫市場比起二十年前的全盛時期已經衰退了將近一半(的確,想想少年快報、寶島少年均成歷史雲煙)。加上目前本土原創漫畫佔據市場總量不到1%,超過九成的出版品內容均來自日本翻譯書。而在將來,日本漫畫更與手機產業合作推廣手機漫畫,屆時勢必面臨另一項挑戰。


    雖然文學類小說翻譯的品項看起來沒有圖像出版那麼誇張(約佔市場總數三成),但是如果從銷售量來看就嚇人了--翻譯小說幾乎佔據市場七成的銷量。而博客來公布的十大暢銷書排行榜裡頭,竟然只有3本是台灣自製書,其中兩本還是同一個作者,若想要台灣人閱讀面向更多元化,眼前現象是很難說是樂觀。

  • 如何因應未來市場

  • 電子書的出版對出版社轉型並無太大問題,因為硬體廠商方面向來是不遺餘力,加上民間團體(「電子閱讀產業推動聯盟SIG」、「台灣數位出版聯盟」)的推波助瀾,屆時很多出版社均會自然而然變成「XX數位出版社」。然而,需要注意的卻是,在硬體與名稱均轉型的同時,內部軟體的運作是否也跟著前進了呢?何飛鵬執行長表示:
    面對數位浪潮,如果沒有擁有數位的基因,就很難去了解消費者在想什麼。而且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改革編輯的流程,每一項流程都要考慮到之後如何讓數位產品與傳統紙本可以同時問世


    遠流出版社王榮文先生也對電子書版權的願景做出預言:
    目前我國雲端電子書庫技術逐漸發展,預計未來十年內才能真正成形。但是國外市場的電子書版權比例至今還未確定,儘管聖誕節Amazon傳出電子書銷量已經突破紙本,但總銷售金額上仍有一段差距。而電子書的e-ISBN的申請也還未制定出規範(目前仍沿用紙本的ISBN),之後如果一本電子書內容是拆成不同的集數販售,又該如何管理呢?


小結


昨日會報時間很長,回到辦公室後花了點時間整理資料,或許是囿於流程安排,其實還有很多值得討論的議題沒有碰觸,譬如說我國著作權法一直沒有合理的解釋著作物的「製版權」細節,放任代理商以「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之類的標語橫行。
如今許多代理人在出售版權時,也順應潮流、額外多出了「數位版權」這項法無明定的名詞,之後購買小說還必須確認「數位版權」、「傳統版權」一併購入才能夠避免糾紛。我認為以為這方面必須透過結合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與法律的方式加以規範,否則將來數位產品大量湧進市場後,勢必會有另外一波陣痛期的糾紛需要消化。

***

編輯碎碎念


一轉眼2009年又到尾聲,再過兩天就是元旦了,今天收到許多「跨年資訊整理」的郵件,是說大家雖然上班很辛苦,休閒娛樂也一樣沒荒廢嘛 :D

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這是你今年一定要買的書」--放羊的書評

相信大家在書架上一定看過這樣的字句:

這真是一本曠世巨作…(另外還有一百本曠世巨作在我書架上)」、

這是我今年看過最棒的一本偵探小說…(您一年只看一本書?)」、

或者「作者用光彩奪目又絢麗動人的文筆,架構出一個史詩般的奇幻世界…(我買的是電腦遊戲《魔獸世界》嗎?)」

諸如此類的溢美文字,其實已經嚴重導致讀者購書時的感官疲乏,我們就像吸毒過量的上癮者,被迫接受一次比一次強烈地誇張形容詞刺激,進而失去了原本對文學作品應有的決斷能力。

這個問題是普遍存在各國出版界的,在英美小說封面裡,你可以輕鬆的找到「Amazing」、「Brilliant」、「Marvelous」之類的讚美;同樣的一句話,只要稍微調整一下主詞動詞,馬上又可以用在下一本書的宣傳上頭,讀者們難道真的會被這些煽情字眼影響?或許不會。可是這樣的現象卻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如果有天你拿起書架上一本書,在封底沒看見熟悉的「這故事真棒!」之類贅言,是不是會開始懷疑:「真的有人看過這本小說嗎?」、「是不是寫的太爛了?」。於是乎,大家只好在每本新書發行前,開始到各大報章書評人面前搖尾乞憐,看能不能討到幾塊遮羞布來粉飾某些內容貧乏的文字。

我不反對請名人推薦某本好書,或者邀請書評褒冕,但就像以前國文課老師常說的:「一篇好的文章應該要『情盡乎辭』,如果『情溢乎辭』或『辭溢乎情』都是辭不達意」,那麼一段適當的推薦文也應該比照辦理;是否能夠凸顯這本書的特色?或者表彰作者的文學成就?都是下筆時應該思考再三、謹慎為之的事情,而不是翻開一本辭典,隨意挑選幾個語意曖昧的讚美就拼湊一塊,這樣是不負責任之至的行為…。

一則好的書封推薦其實不必贅語如珠,舉史蒂芬‧金替克里夫‧巴克的《血之書》所寫的讚美為例:「我已窺見即將到來的恐懼,它的名字叫做克里夫‧巴克。」由同是撰寫驚悚小說的前輩來做這樣的推薦,不僅說服力十足,還隱含著世代傳承的意味。

要用寥寥數語道出一本好書的精采誠然不易,但孔子修春秋能以「一字寓褒貶」讓後人讚嘆不已--大家是否也嘗試過只用一句話,來推薦一件你喜歡的東西給朋友呢?

***

編輯碎碎念


當小編親身嘗試過寫推薦文之後,對於那些靠廣告文案賺錢,而且還能衣食無虞的專業文案寫手心生由衷的欽佩--我對你們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又有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啊!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U.K.聖誕節十大暢銷書


為大家送上The Independent排出的聖誕節十大暢銷書:

  1. The Lost Symbol(失落的符號) by Dan Brown

  2.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10

  3. →這是一本出版銷售年鑑…

  4. Eclipse(暮光之城:蝕) by Stephenie Meyer

  5. Twilight(暮光之城) by Stephenie Meyer

  6.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玩火的女孩) by Stieg Larsson

  7. Where's Stig?

  8. →這是影集Top Gear的周邊手冊

  9. Handle With Care by Jodi Picoult

  10. →「姊姊的守護者」作者新作,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患有罕見疾病的小女孩,自出生就病痛纏身。在看到心疼的孩子接受一連串治療與折磨後,這對絕望的父母親決定對當初沒有清楚告知他們嬰兒狀況的醫生提出告訴。而這個主治醫師,不是別人,卻是他們的多年知交…

  11. Delia's Happy Christmas by Delia Smith

  12. →這位大嬸是英國最紅的「食譜」暢銷作者,他在1971年出版的第一本書籍教讀者們《How to Cheat at Cooking》…

  13. Ooh! What a Lovely Pair by Ant and Dec

  14. →這是電視節目雙人組主持人(Ant&Dec)的自傳,比較妙的是…Amazon.com上頭只推出有聲書跟電子書的版本,目前還沒有紙本商品提供訂購。

  15. My Sh** Life So Far by Frankie Boyle

  16. →又是一本自傳書籍,作者是蘇格蘭的喜劇演員,曾經主持綜藝節目「Mock the Week」長達七季。


***

編輯碎碎念


看看國外的銷售排行榜,似乎沒有我們熟悉的「健康類」、「理財類」等書籍,從出版的分類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民情,像日本就有非常多「冷知識」類的書籍,在平淡的日常生活裡找出趣味,有段時間台灣也因循此風,出了很多「星座、海釣與EQ」這種看似沒啥關聯的作品…(按:語出表坊《又一夜,他們說相聲》的段子)。

今天天氣終於回溫,晚上可以不用裹在棉被裡看小說囉!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想找一本耶誕節輕小說嗎?我聽過這則有趣的故事。

Kay Harker是一位住宿學生,在聖誕節這天搭火車返家的途中,卻發現自己捲入了一場爭奪「神祕盒子」的戰爭。那是一個可以讓人隨意縮小、漂浮在空中,甚至能夠回到過去的魔法盒,盒子的主人是一位老人Cole Hawlings,他在火車站裡頭跟主角Kay搭訕,語帶玄機的透漏:「狼群開始奔跑了!」,一連串的刺激事件接踵而來(這位叫Cole的老頭子是聖誕老公公還是災難製造機?),以Abner Brown為首的壞人集團,企圖搶奪這個有神奇力量的盒子。

這是由John Masefield在1935年出版的小說《The Box of Delights》。

儘管它的劇情是如此老套,時下不管是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奇幻文學的口味都十分辛辣(把人變小的魔法盒?狼人直接就把你撕成碎片…)。但是,在超過七十年後的今天,英國BBC、與眾多書評仍然對本書推崇不已,我們都相信小朋友會喜歡這樣的故事設定:在大雪冰封的冬天,遠從外地回家過聖誕節團圓的孩子,坐在溫暖的火車車廂中,一節節明滅燈火、逐一點亮漆黑的原野鐵道…。

記得小時候我總是很期待長途旅行,像是校外教學啦、畢業旅行啦等等可以出門過夜的機會,似乎很多神奇的事情就會在其中發生。等到之後真的有機會負笈他鄉念書,或者在外地工作,那種小時候對「未知」的雀躍似乎也漸漸消失了。像是小虎隊紅蜻蜓歌詞裡唱的:
當煩惱越來越多,玻璃彈珠越來越少,我
知道我已慢慢地長大了,
紅色的蜻蜓曾幾何時,
也在我歲月慢慢不見了

《The Box of Delights》在2007年重新再版,作者其實是將它當做另外一本小說《The Midnight Folk》的續集,故事裡的主角跟反派角色都是熟面孔。John Masefield本身是一位頗富盛名的詩人,同時也參與編劇,因此他這兩本小說儘管設定給兒童閱讀,但依舊文辭典雅而且充滿詩韻。對小朋友來說更重要的是,John所創造出來的Kay Harker,陪伴他們度過了每一個風雪漫天的奇幻冬夜。

***

編輯碎碎念


小編我不信仰基督教,對於聖誕節也沒有慶祝的習慣,這天對我來說,就成了跟老朋友小聚對酌的最佳藉口(謎之音:先承認你是酒鬼吧…)

在冷颼颼的天氣裡,有什麼事情比準備一爐火鍋,兩瓶葡萄酒更讓人興奮的呢?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愛別離


在今天早上看到Brittany Murphy過世的消息後,這已經是今年不知道第幾個讓人難受的永別。成長,或許就是在一陣陣分別的疼痛後,學習接受、逐漸習慣、進而也會開始安慰起別人「看開」等等。

你還記得第一次體會人生的無奈是什麼時候嗎?

我記得是在小學二年級時,一家人圍著桌子吃晚餐,突然電話鈴響起,說也奇怪,人就是有種直覺可以判斷明明聽起來都一樣的鈴聲,背後的不同意涵。就像之後我好幾次接到這類的電話。那一晚,我們得知宜蘭的姑婆往生;她是家裡第一位握著我的手,教我寫自己名字的長輩,當了一輩子的國小老師,作育英才無數,但始終尋不著生命中的真愛。

在父母語帶啜泣的對話聲中,我離開飯桌,到客廳的長板凳上用色紙折一朵一朵的白雲(雖然不是白色的),當時我想:「大人都說姑婆去天上了,那邊應該會有很多漂亮的雲彩吧!」。忘記折了多久才把一張板凳鋪滿,我就趴在上頭睡著了。

許多文學作品裡常看到令觀者動容的生命離散,但隨著年紀漸長,這些談生道死的故事中,始終留在我腦海裡難以抹去的,卻是同鄉作家黃春明的短篇小說「死去活來[*1]」。故事中八十九歲「粉娘」的歷經幾次「壽終正寢」,又奇蹟似的活轉過來,凸顯出外地打拼的子孫們來回奔波之餘的百態;這則故事用最簡單的劇情,精準反映當前社會下老人的處境,更碰觸了家族文化、人際關係、城鄉工作下的多元議題。

黃春明是既洪醒夫之後我個人最喜愛的一位本土小說家,坦白說,我實在讀不下去像是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這種深沉哀痛的作品,或許就像網誌個人資訊裡所說的:「你不喜歡某則故事,並不代表它不好,可能你讀的時間不對、年齡不對,或者翻譯的不好」。本土小說固然少了翻譯的問題,但是卻多了更直接的衝擊--你會意識到,這些故事是很有可能在我們周邊發生的。它不是發生在遙不可及的農莊、城堡,可能就發生在某間公寓、鄉下的祖厝,而面對這樣的衝擊,其實是需要相當程度的心靈準備,才能夠坦然接受。

同樣的觀點,近日以《不能沒有你》一片屢屢獲獎的導演戴立忍,也曾在訪問中提及,為何要選擇用黑白手法拍攝本片?「因為不希望觀眾覺得,這則故事太真實。」

***

編輯碎碎念


一周的開始,經歷了上週末地震的搖晃,小編今早起床時還暈淘淘的不想下床(承認就是懶…)。如果可以的話,我好希望能夠裹著棉被上班…


[*1]收錄在1999年出版的《放生》短篇小說集。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拉丁美洲的硝煙之美


Angeles Mastretta出生於1949年Puebla(墨西哥,普埃布拉洲),是七零年代末年的墨西哥新女性書寫的重量級作家,在台灣上市的小說並不多,今天讀完從圖書館借閱的《Mal de amores》(愛之惡,1996),是她在台出版的第二本長篇小說。Angeles至今唯二兩部小說都是以故鄉普埃布拉作為背景。

Angeles的寫作緣起可能會讓不少懷抱作家夢想的人羨慕,她原本擔任墨西哥公共教育部記者,過著替雜誌與晚報寫稿的單調生活,但一直沒有忘記想從事作家的計畫。因緣際會下,Angeles在1974年進入墨西哥寫作中心接受Juan Rolfo[*1]的指導,並寫出個人的第一本詩集《La pajara pinta》(彩色鳥),隨後得到出版社編輯青睞,預支了六個月薪資開始創作小說,首部小說《Arrancame la vida》遂誕生在讀者的面前。

《Arrancame la vida》的中文名稱有兩種,分別是小說譯作《亂世情迷》,還有電影版的《情慾逗我心》…

(這樣誰知道是同一則故事呢?)



大致劇情從預告片裡可以窺得一二;大部分的拉丁美洲作家創作裡,都可以嗅到類似的味道,輮雜著金屬鏽蝕、砲彈擊發、血跡風乾後的氣息。

Angeles的第二本小說的劇情背景則設定在墨西哥獨立戰爭前不久,那是個政局動盪如早年台灣的地方,或許歷史課本上並未詳細介紹過此一曾孕育有馬雅、阿茲特克的遙遠國度;但其實它和台灣之間卻有著意外的相似,特別是在中年男子對於國家掌權者不滿的批判上--女主角艾蜜莉的父親,和我們父執輩裡喜好對政治說三道四的叔伯印象重疊,每逢週末便到好友的家裡泡茶抽煙聊是非。小說裡這樣描述:

沒過多久,迭戈(註:女主角之父)就從反對首長改選發展到肆無忌憚地議論,再後來,他也會理所當然的從直言不諱進展到狂熱--那麼一位狂熱份子被當成囚犯逮捕也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


你我周圍或多或少都有幾位這樣子的人吧!爾後艾蜜莉與父親好友的小兒子丹尼爾相戀,偏偏丹尼爾也是一位狂熱激情的革命份子,就如同前陣子剛拍成電影的Che Guavara一樣,每當受到革命感召時,就義無反顧的投身不同領導者麾下,但是每一次都在失望中收場,艾蜜莉的失望比起她的男友更甚,就如同我幾位女性友人認為林覺民「與妻訣別書」根本是在教壞囝仔大小一樣,有哪個女性可以忍受情人一天到晚在跟你訣別呢?後來,女主角遇見了一位和丹尼爾截然不同的醫生--極度厭惡暴力的安東尼奧。

通篇故事可以說充滿了拉丁美洲式的激情,每位角色的生命力都如同煙火綻放,不論是艾蜜莉的父親、母親、阿姨,乃至於她的男友。而豐富歷史事件更讓這本書裡的兒女情長摻入現實的硝煙味,橫跨將近一個世紀、兩代家庭的故事,如同《百年孤寂》般的敘述野心…。但是,想搞革命的男人們,千萬不要讓你的女友讀這本書。

***

編輯碎碎念


印刻重出了George Orwell的《1984》,是為了趕村上春樹《1Q84》大賣的風潮嗎?搞不好真的會有人不小心買錯也說不定…

梵谷展在台灣也熱熱鬧鬧的開幕了,跟小編一樣怕冷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去相擠「愧羞(閩)」的好機會 :D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文學的祕密

有位頗具文彩的老校長說了一則故事。


有天我在街上遇到一位視障的乞丐,他坐在地上、面前放了一張用厚紙板做成的牌子,上面寫著:「我是盲人,請施捨我一點物資」。

我想了片刻,終於走過去放下一張百元鈔,並蹲在旁邊對他說:「先生,你牌子上這樣寫不行哦,生意不會好…」

「有什麼不對嗎?」那位朋友翻著混濁的瞳仁朝我的方向問。

「你這樣寫沒辦法打動路過的人,因為他們不會知道『盲人』是什麼感覺,自然也就不會同情你。」

「那我應該怎麼做…」

我思索之後回答:「你可以考慮寫『朋友們,你有幸在出太陽時看到蔚藍天空,下雨時看見雨點打在路面,更可貴的是,你能仔細端詳身旁人的臉孔--但是這些,都是我失去的。我所能擁有的,是你們能給予我生活上必要的資助』。」


聽完老教授的這則故事,我想起小說家的名言「我們所寫的都是真實的故事」,其實更合適的說法應該是「我們所寫的都真實的故事」。

我想這不是真實或者謊言的問題,而是如果某件事情提升到了藝術層次本當如此。那位校長的故事大概是說笑,可是卻提供另外一個思考的脈絡--在創作之餘,我們有可能僅僅是基於現實的基礎,而沒有憑空想像出一些不曾經驗過的事情嗎?以白話文來說,是不是有這樣一種作家,他筆下的故事完全都是人生歷練過的種種,筆下的人物皆可在現實世界裡找出一位原型,更甚者,如果有必要描寫一粒鑽石之美時,他會細心地來到珍藏珠寶的玻璃櫥窗前仔細端詳…(那如果寫到鴿子蛋該怎麼辦)

變成這樣似乎就有點偏激了。

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觀點應該是,文學創作是建立在某種程度現實上所作的再造,而再造成分的多寡卻與這本書是否成為經典無直接的關聯。無論是像魔戒那樣的架空背景(雖然在當中仍可窺見很多現實人物的影子),或者源氏物語這種寫實到近乎紀錄片的巨作,讀者大概都不會去質疑其具備經典文學的特質。

如果以後遇到人問你,寫小說到底要不要用自己親身的故事作為素材?

可以反問他,「你是否準備好漫長、痛苦、而且沒沒無聞的再造旅程?」

***

編輯碎碎念


今天很多朋友都請假去看「Avatar」上映,只是,這麼冷的天氣,讓我好想把棉被一塊抱進電影院啊!

大家會想要去看這部片嗎?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湖濱散記》的神祕詛咒(?)

大家提到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第一印象幾乎都是那本經典的《湖濱散記》。這是他1854年出版的散文集,紀錄從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間在Walden湖畔次生林隱居的日子;透過《湖濱散記》還有著名的論文《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力(Civil Disobedience)》,梭羅以「自然保護主義者」和關注人類生存的哲學家身分為世人所熟知,而他的文章更影響了印度聖雄甘地與托爾斯泰,可說間接促成世界上多處地區的民族主義運動

今天要聊的故事,是來自於John Pipkin的最新小說《WoodsBurner(暫譯:焚林者)》。主角正是梭羅,故事從他湖濱隱居生活的前兩年開始,當時梭羅擔任森林管理員,因為一次意外,和朋友Edward Hoar引發了火災,焚毀Walden湖附近約1.2平方公里的林地。儘管並非蓄意縱火,但是這件事依然在梭羅心裡留下極大的陰影,也是日後他選擇重回Walden湖過隱居生活的原因。

記得以前老一輩常說,事業會「越燒越旺」,像早年西門町附近的新生電影院就是在一塊火災過後的建地發跡;我家附近也有一間燒烤餐廳,曾在半夜時發生瓦斯氣爆,幸虧當時是午夜,員工都已經下班所以沒有人員傷亡,結果半個月後,這家店換過裝潢再出發,生意好的強強滾…。

梭羅的人生大概也因為那一場大火而發生改變了吧!

有趣的是,不單單故事主角梭羅的經歷充滿傳奇,《Woodsburner》的作者John Pipkin在尋找出版社發行本書的過程也是命運多舛。最初找到編輯A,兩人相談甚歡,幾乎到了要簽約的程度,而且巧合的是該編輯和梭羅都是出生在Concord的同鄉。萬般無奈想不到,就在簽約前夕,A遭到所屬出版社炒魷魚,這本書的出版遂遭到無情的延期。好不容易A又換了一間出版社上班,但是這間新出版社從老總到發行企劃,居然紛紛高掛「避客牌」,有的出國放長假、有的懷孕請產假,唯一能處理業務的是一位二十出頭的小菜鳥…作者Pipkin遇到這情形,我想他心中一定在高喊:「阿扁錯了嗎?」

所幸這本書最終還是如期付梓,呈現在讀者面前--但我一直在想,這會不會是來自Walden湖泊的神祕力量呢?

***

編輯碎碎念


這則故事是從灰鷹大哥那邊聽來的,我想我不能太常去他的公司拜訪,否則每次都忍不住想要把整櫃子的書帶回家審…

昨天我兩串蕉走進去,出來時兩手已經提了快十公斤的袋子。穿越大安森林公園去搭車的路上,覺得自己像是拿著啞鈴在做重訓一樣。

今早的北台灣,有雨。

E-Book的發展與無障礙閱讀

接下來要介紹的這項E-Book核心技術,是由著名的科學家Ray Kurzweil負責開發,他也是創造視障人士輔助閱讀技術的先驅。Kurzweil目前擔任Kurzweil研發中心與K-NFB閱讀技術公司的負責人。而這套視障專用E-Book則是採用「光學辨識系統[*1]」與「電腦語音合成器」所結合而成,透過逐字發音的方式來協助閱讀。就在去年,NOKIA N82的智慧型手機也採用了Kurzweil所開發的kReader Mobile軟體,幫助盲人用戶透過手機的相機功能擷取文字並閱讀。

在出版人週報(Publishers Weekly)的採訪中,Kurzweil表示它們所開發出來的軟體不僅僅是一般的電子書閱讀器,而是更是以無障礙為導向的應用程式,未來將透過免費下載與寄送光碟的方式提供給使用者,這對於越來越多的智慧型手機用戶來說是一大福音。


這則報導摘錄自Caribbean Book Blog,同時也意味著喜歡在通勤時間看輕小說的朋友們,不必再掙扎是否要購入「貴鬆鬆」的Kindle或者其它閱讀器了!Kurzweil公司開發的K-NFB軟體能夠支援包含TXT、PDF、ePub在內的常見文字格式,而且可以直接閱讀發音。

前段部落格的作者也提到:目前的加勒比海地區居民有1%的盲人,3%的人則是有嚴重的視力困難。在全球化經濟的崛起下,盲人要如何避免成為社會底層階級的永遠弱勢?

一個國家如果發展的越健全,社經地位的建立就會逐漸從外在生理上的優劣、轉變成為技術與知識取向--不再像古老穴居人般靠體能優勢取得權勢。但相反地,如果某個國家仍然存在有對生理殘缺住民的潛在歧視,無法提供基本的經濟環境和人性尊嚴,又怎麼能期待人民能夠去享受如Derek Walcott、Edward Brathwaite、Edwidge Danticat、Elizabeth Nunez等文學之星的耀眼作品呢?

***

編輯碎碎念


日本AFP通信報導,在本月4日,村上春樹(60歲)因《羊男的冒險》出版大獲成功,獲頒西班牙政府提供的「藝術文學勳章」;其主張的「創造性特質」文學對許多現代作家造成啟發。

今天是個好天氣,在寒流來襲之前,讀者們別忘記趁中午吃飯時間去散步曬太陽囉!

編按:本日插圖相片為新任Essex大學詩文組教授,也是199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1]光學辨識技術即俗稱的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技術,多半用於掃描文件時將圖像轉化為純文字。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吳明益-綠色旅行、綠色閱讀與綠色書寫(佳言選錄)

吳明益的作品不能用「自然書寫」文學加以化約,因為他的文章以醇厚的人文素養加以發酵;文字儘管精雕細琢卻能夠彰顯自然之美,絲毫沒有與天地造化爭奪風采的企圖。他曾說:「『蝶道』與『迷蝶誌』兩本小說不應該放在書店的生態區,而是純文學。」對自己作品的定位有現代年輕作家罕見的堅持,如果你還在尋找21世紀台灣新一代小說家的掌旗手,我會推薦你去一趟圖書館借閱吳明益的書吧!

***

演講者: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吳明益
以下謹節錄演講佳句:

一、綠色旅行:


◎閱讀文學與人的成長有正相關。

◎村上龍:將來要當馬的,就要先養在馬圈;將來要當豬的,就要先養在豬圈。
──東方的教育限制了我們的未來發展。

◎梭羅在寫《湖濱散記》之前,曾經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在湖中划著船,用線綁住鉛塊,一點一點地去測量湖深,畫出整座湖的地下地圖,結果跟今日用科技測量出來的結果,差距極小。
──文學家也需要科學精神。

◎在一生中,可以選一樣生物去接觸、研究、探索與學習相關的知識。
──世界上最精巧的道理,就存在在大自然中。

◎中原大學大門口前面那條街,一百年後有可能改變嗎?
──台灣人的美感急需加強。

◎人造環境比起大自然,通常很醜。
──台灣在建設都市的前提下,不斷破壞大自然;歐洲在保存大自然的前提下,盡量將建築融合其中。

歐美與台灣最大的差異不是國力,而是想像力
──歐美十歲小孩子就敢獨自騎單車環歐,台灣十歲小孩子還不敢離家出走。
編按:讓我想到棒球場上的名言:「東西方人在運動上存在著種族差異--因為東方教練的腦子壞掉了…」

◎沒有接觸過愛情,不能成為一個藝術家。
──創作藝術需要人生經驗的深度。

在台北,一擬定一個建築為古蹟,屋主就馬上放火燒掉,因為想要蓋大樓
──文化與歷史是需要努力保存的,歐洲一百年前就在做,台灣要何時才開始?

◎去歐洲旅遊最好自助旅行,不要跟團。
──因為夠安全。

◎台灣市區道路對單車極不友善。
──歐洲是大讓小,強讓弱;台灣則完全相反,先兇為贏。

◎德國法蘭克福城內設有公共單車,只要打手機即可開鎖使用,不想騎了可隨便丟到讓城內任一場所,再打手機上鎖,費用會隨著手機帳單一同寄送。

◎北京奧運各國運動員入場時,我三歲姪兒跟我說,每個國家應該都要表現出自己的特色。我問他覺得台灣人應該怎麼表現?他說,台灣人只要一直大聲說話就可以了。
──連三歲小孩子都知道,台灣人的道德素養,趕不上經濟進步的速度。

◎台北市開始要開使對單車罰單車,但是卻沒有給單車路權,連單車道都必須跟行人或車輛共用。
──權利與義務並不對等。

◎德國弗萊堡:
.城內設有人工溝渠,水質非常乾淨,可讓遊客洗腳,讓兒童戲水。
──讓大自然融合於都市中。

.城內設有內胎販賣機,各種尺寸均有販售。
──單車的盛行由此可知。

.城內的單車店外表像個咖啡店。
──台灣機車店與單車店最大的不同:前者環境很髒,後者環境很美。

.我被剛考到單車駕照的小孩勸告,在城內騎乘單車要舉手示意,不然會被罰錢。
──尊重行人的觀念已經內化到成基本常識。

◎有一次荷蘭官員訪問台灣教育部。在台灣官員說到台灣大專院校有16X所後,荷蘭官員說:「我們荷蘭跟你們台灣人口一樣,但大學數量比你們少了十倍。」
──用「每個人都有上大學的機會」的這種理由,並不能說服外國人認同台灣高等教育的亂象

◎建築應該要對都市有善意。
──電影《海角七號》夏都酒店的反省:建築不該破壞當地景觀與特色。

◎在丹麥哥本哈根 城內,停車格旁沒有停車計算器,居民都自己在車上放置時鍾,停好車後自行撥鐘,要離開時自動投該付的錢。
──一個守法的社會,必須建立在公民道德的普遍性上。

◎挪威奧斯陸:
.城內設有寶特瓶回收器,可自動兌換錢幣。
──既能改善環保,又能賺錢,如此怎麼可能還會有人亂丟垃圾?

.樓梯設有上下單車道。
──生活中處處見用心。

◎一生中一定要去過一次的旅館:丹麥Hotel Fox。每一間房間的設計,都是每一個不同的藝術家嘔心瀝血之作,全球設計藝術家朝聖之地。

◎台灣民宿只有南島或地中海文化,看起來都一模一樣;愛鑽法律漏洞,硬是在民宿裡,建滿法律中民宿房間數最高限制17間,根本失去了民宿的小而美精神。
──海角七號:恆春只有地中海文化,沒有在地文化。

◎丹麥珊索島。:
.跟蘭嶼一樣大,卻早已列為保護區,上面道路不准鋪柏油。
──土地也有生命。

.每家前面,都會擺自行生產的農產品或藝術品,要的人自己投錢到存錢筒自取。──相信人性本善。

◎步行旅行必定帶來疲勞與痛苦,但會增加偶遇的機會。

◎蝴蝶Butterfly,字源是Butter Colar Fly:飛舞中的奶油色。
──最先被發現到的蝴蝶是最常見的白色蝴蝶


二、綠色閱讀:


◎閱讀是展看理性與激起衝動的開始。

◎輕功是不能露的,輕功只不過是一條更大的道路上路邊的小野草而已,走這條道路的人非常多,他們的目標就是要走到很遠的盡頭,目標放在盡頭的人如果在半路上摘了野草給別人看,別人不是以為那野草就是盡頭?」
──賴聲川《輕功》

◎故事找到我們,就像鬼影需要精實的肉身。
──Joyce Carol Oates

◎我寫的東西,比我要來得聰明,因為我可以重寫。
──Susan Sontag

◎從事任何藝術,不論做得好不好,最大的優點在於它可以讓我們的靈魂成長。
──Kurt Vonnegut

◎針對搶救國文聯盟,張大春:重點不在於文白比例,在於如何教文學。

◎死前如果沒在自己背後留下一座燃燒的特洛伊城,就不應該離開這世界。
──Arturo Pérez-Reverte

◎我不知道,那注視著我們的無垠表面所籠罩的沉寂,其意義是吸引力或者是威脅。停留在這兒的我們是什麼東西呢?我們能掌握那啞然的東西,或者它會掌握我們呢?我感到,那不能說話並且也可能聽不見的東西是那麼巨大,多麼可惡地巨大。
──Joseph Conrad

◎安徒生童話,其實都是悲傷的故事。

◎然而,身為作家則似乎是一種受社會承認的角色,具備某種力量或令人印象深刻的意義─在作家一詞中,我們聽到了非比尋常的「大寫」意味。
──Margaret Atwood

◎物種原始、性擇說、盲眼鐘錶匠

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1Q84》讀後的不純粹心得

為什麼說是不純粹?

因為這本小說的中譯本尚未出完,日文版的第三集也預計明春才會上市。再者,我閱讀《1Q84》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的思考去聯想到村上的其它作品,就像腦袋被Little People打開了缺口一樣,沒有雷雨的夜晚,僅僅是靜謐的枕頭上,我看不到自己的後腦是不是有個EXIT標誌。

把時間退回到1984,我才剛出生不久,綠豆小姐已經在東京都的高速公路頂端,跨過太平梯--通往1Q84年。為什麼我們會在這個世界上出現、而不是在另一端呢?這是每次閱讀村上小說都會思考的問題,有時候我很懷疑,或許作者根本就是白天住在我們地球,晚上又跑到另外一個「地球'」去生活吧!就像高中數學課本上的三角形ABC,同時也必定會出現另外一個三角形A'B'C'一樣,要說有個看不見的「老師」在人們沒注意的時候,偷偷變更教材、教導我們該怎麼過生活,其實也是很有可能的。

哦,這不就是Big Brother嗎?告訴你什麼才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歷史、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生活態度、正確的儲蓄方法、…得了吧。隨著資訊日趨透明的時代,我們對於正確的定義會日漸模糊,像睡醒忘了戴隱形眼鏡似的。這本小說的環境就是從有點朦朧之中逐漸架構、清晰起來的,村上曾經在《聽風的歌》裡這麼說:「每次要寫點什麼時,總是被絕望的氣氛所侵襲。因為我能夠寫的領域實在太有限了。例如假定關於象,我能寫些什麼的話,也許對馴象師就什麼也寫不出來,就是這麼回事。」

事實上讀者看小說也是如此,一開始讀,往往對作者所設定的世界觀感到困惑,例如我讀了四遍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每一次翻開書本都好像進入不同的街道地圖。而《1Q84》也帶給我同樣的感覺--年代是會流動的。

《1Q84》裡可以看到許多之前小說的神采,例如其擅長的雙軌世界意識鋪陳;而對於新興宗教「黎明」與「先驅」的描述,幾乎馬上讓熟悉作者的讀者聯想到《地下鐵事件》和《約束的場所》兩本訪問記錄。即使是在現實世界裡,村上春樹從未直斥當年的奧姆真理教為「邪教」,而是以一種開放式態度,去呈現某種社會現象--把自己看作底片,一張一張的拍攝出昔日參與真理教成員的影像,那種影像並非顯影外在的美醜,而是內心對於理想無法獲得滿足、所流露出的空虛。

我大膽假設,村上多年前為了寫這兩本書所做的訪問,深深地影響《1Q84》裡對深田繪理子雙親角色的設定。當初他為了忠實紀錄「事件背後的世界」,面對過的受害者家屬恐怕比任何記者還多,而對真理教成員(至今仍被社會視作亂源)的訪問更是許多人難以跨越的藩籬。

或許和台灣目前的團體氣氛也有部分相似吧,在社會缺乏階層流動的情況下,人民會有更多尋覓精神上寄託的傾向,來解決對制度難以撼動的壓力;村上春樹在《地下鐵事件》裡寫道:「經過了沙林毒氣事件後,日本已經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國家。」而他也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

把小說第二集闔上,想到青豆站在首都高「讓老虎為你的愛車加油」廣告看板下方,手上拿的是剛脫下的高跟鞋還是手槍?站在1984或者1Q84的入口(出口),好像都已經不再重要了。

那麼,我們自己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進入現在身處的這個世界呢?

***

編輯碎碎念


這個禮拜在陰雨綿綿中開始,而且聽說週三氣溫還會下探十度…
還有什麼事情比在寒流的夜裡、泡一壺熱紅茶,窩在棉被裡看小說更舒服的呢?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週五的心情,讓我們來到加勒比海

台灣獨立書店的數量直到這一兩年才有比較「突破性」的發展,說是突破,其實也還是在南北都會區開疆拓土,橫跨中央山脈之後,擁有大好山水的花東一帶,像凱風卡瑪2.0這樣經營有聲有色的獨立店面屈指可數。

我國出版界的生態很奇妙,擁有媲美其它國家的出版社數量,但卻只有別人初版印刷書本量的二分之一。大抵來說,書本的「源頭」出了很大的問題,套句海角七號裡馬如龍的台詞:「咱屏東不是沒人才!」--我們台灣也不缺好作家,但是大眾卻很少有機會可以多接觸些值得一讀的作品,一來是市面上太過氾濫的國外翻譯流行小說擠壓,二來則是寫作這行難以維生,惡性循環下讓很多優秀的作者要嘛兼差寫作、要嘛另謀出路。

國內用心創作的作者,他們已經缺乏關愛眼光的灌溉好長一段日子了。

而遠在海洋另一端的加勒比海,居然已經開始重視起「本土文化圈」的作者與讀者溝通管道的營造。聖露西亞的記者Tony Williams,他建立一個Caribbean Book部落格,目的是「告知作家與讀者有關國際書市交易最新進展,以及這些動態將如何影響加勒比海與其他小島國的文學圈」。在今年的10月11日成立至今,張貼一系列值得深思、以數據佐證的文章,分析當全球文學出版界歷經財務困境與科技變化,加勒比海出版商、作者與讀者將面對何種議題。

該部落格第一篇文章名為「突破枷鎖」,引用Global Voice翻譯的原文如下:

…若各位與加勒比海地區內外愛書人聊天,或是瀏覽以加勒比海文學為主題的網路討論區,都會聽到人們感嘆無論在當地或各大都會市場,都難以找到加勒比海作家的優良著作。

…我們需要改變,大規模轉變,否則未來文學圈將陷入晦澀難懂、無關現實的境地,為避免此種狀況,他們必須尋求新的媒介,以吸引外界對作家及作品的注目。


我試著把「加勒比海地區」代換成「台灣」,重讀這段文字後,訝異的發現原來我們彼此間的相似性竟然如此的高。

***

編輯碎碎念


上方那則照片是Dr. Neal Hall的書籍封面照,他也在12/5號接受Cyrus Webb廣播節目的訪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進去看看。

很快的一週又過去了,再過幾個鐘頭就是週末囉!大家有沒有安排好晚上要看的電影或者睡前小說呢?本週我在看的書是國家的囚徒:趙紫陽的祕密錄音,看這位昔日中國共產黨總書記淪為被軟禁的老人,透過以前秘書的兒子帶出數十卷秘密錄音帶,囑咐在過身後才公開發表。

我對這位曾經是共產黨大老的名人的另外一面很有興趣!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小說取名大不易

替一本書的命名是非常有趣的任務,好的書名能收畫龍點睛之效,但失敗的標題同樣可以讓精采的內容就此埋沒在茫茫書海之中。

一個成功的命名是否有什麼規則可循呢?常見的命名方式有所謂「實體類」,可以分成物品類,人名類,以及以上兩者的組合…。好比像是「辛德勒的名單」、「少年Pi的奇幻之旅」、「金色筆記」、「那山‧那人‧那狗」、「棋王‧樹王‧孩子王」、「泥河‧螢川‧道頓堀川」等等。仔細想想,原來三組式的命名還頗受歡迎的。

「抽象類」的命名就更為廣泛,而且受到許多作者的愛用,好比「追憶似水年華」、「京華煙雲」、「我們」、「沉默」、「人性枷鎖」等等。

這兩種命名方式可說各有利弊,有實體可循的書名雖然能夠讓讀者一眼了解這本書大概的調性,相對來講就免不了劇情走向被預測的困擾。畢竟只有極少數情況會讓主角或重要的物品在故事前期就「領便當」下台。

抽象式命名能夠保持劇情的神祕性,但是過於隱晦的名稱可能反而讓讀者興趣缺缺,試想:「罪與罰」跟「一個殺人犯的告白」這兩本書的標題哪一種會吸引更多的人翻閱?此外,比較早年的作品往往也多採抽象命名的。

台灣早期有不少翻譯小說的名稱和大陸近年的電影翻譯一樣讓人噴飯,我記得最清楚的莫過以前國小圖書館看過一本書名叫《妾似朝陽又照君》。當下一度以為是中國古典文學,目光掃到作者--「海明威」,小小年紀孤陋寡聞,只覺得:「嗯,這人的名字挺勇猛的…」

(後來才知道那本書是《The Sun Also Rise》)

同樣古色古香的書名尚有E.M Forster的《此情可問天》,原名為《Howards End》;James Jones的《亂世忠魂》,原名為《From Here to Eternity》(編輯很明顯是向「亂世佳人」致敬);Ernest Hemingway的《戰地春夢》,原名為《A Farewell to Arms》等等。

這幾年還有另外一種取名方式也相當受到歡迎,大概是拜George Orwell的反烏托邦小說《1984》成功所賜,以「年代」為題的小說或電影開始悄悄冒了出來。無論是最近的電影《2012》,還是王家衛的《2046》,或者俄國布克獎得主Olga Slavnikova的《2017》,還是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電視劇《我在1949,等你》…霎時間我還以為回到了高中歷史課堂,黑板上老師抄了滿滿的年表,要學生記下每一年所發生的重大事件。

相比之下,真正向《1984》取經意味濃厚的村上春樹,將書名改做《1Q84》反而顯得意義深遠且特殊了。

***

編輯碎碎念



最近在做一位美國作者John Updike的書,他在今年年初過世,原本一度有相當大的機會贏得諾貝爾文學獎,很可惜仍然棋差一著。另外一位經過多次提名的還有日本的基督教作家遠藤周作,他和John Updike一樣是獲獎無數,但偏偏就少了一座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

雖然說「文無第一」,我們很難去評價到底哪個文學獎的作品才是最優秀的,不過諾貝爾獎的公信力始終受到世人眼光關注,真要我說的話,村上春樹是很有獲獎機會的一位作者,加上他實在是太健康了,入圍的機會可是比別人多很多次的啊!

按:諾貝爾文學獎只頒給在世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