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原鄉‧緣鄉

有一類書寫形式,我們稱之為原鄉文學,作家筆下的故事環境,可能有不合時宜的空氣在流淌、有遠在他方的人物在奔忙,或者是在字裡行間種下一株只有故鄉才會有的植物、烹煮一道只有母親巧手料理才會端上桌的佳餚…等等。

每個人都有他的故鄉,特別是身為海島國家的台灣,在先天地理環境與歷史背景的驅動下,大江南北的遊子過客均匯聚一堂。早年人們熟知的原鄉文學代表莫過於在西元一九四九年左右,因戰亂因素飄蕩來台的中國人士,其中又以司馬中原、琦君等為代表性作者。然而並非一定要關山千里才有思鄉情,人們常說「水土不服」,飲入喉頭的水如果不再是熟悉的滋味,腳下踩踏的土地如果不再有慣聞的氣息,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另外一種濃濃的鄉愁飄蕩。

當初大陸原鄉文學因為「政治正確」,甚至被編選入小學國文教材,在推廣的同時,屬於台灣本土殖民地文化色彩濃厚的文字作品光芒一度顯得黯淡,這段時期著名作者包括賴和、吳濁流、鍾理和、鍾肇政等人,其作品除少數成名甚早,家族社經地位就高的作者外,多不受重視;能識字寫作的人們大部分是在日治時期接受私塾教育,又以客家背景者為多。

在五零年代開始,世界文潮逐漸進入台灣,儘管這時期國民政府仍進行嚴密的資訊管制,但阻擋了人們對於「禁書」或「非法書」的好奇。閱讀,不啻是開啟寫作能量的最佳鑰匙,隨著人民閱讀資訊的來源愈多,更多好的作品、更多面相的創作題材應運而生。這時期的寫實文學方興未艾,繼「二鍾」之後,王禎和、黃春明開啟了廣泛的鄉村描寫創作,文字揉合方言、俚語,並且結合傳統習俗,諸如《嫁妝一牛車》、《孩子的大玩偶》等作品均膾炙人口;隨後帶起包含李喬、陳若曦、洪醒夫、李潼、…等作家的強烈脈動。

至此讀者會發現原來簡單兩個字「原鄉」,所引領出來的豐沛能量如此驚人,因為每一位創作者的背後,都有一塊屬於他自己的鄉土,而這塊鄉土不是掌權者用權力、政策,或者其它手段就可以擅加更改的;進而造就了在眾多經典文學裡,以故鄉為肌理的創作作品,永遠會佔據一席之地。

今天與各位分享的一篇文章來自黃小黛的旅行部落格,介紹一位東引文字記者陳其敏的作品《東湧燈塔三部曲》。關於東引,我的薄弱印象停留在「台灣目前最北端的國軍戍守據點」,還有以前看到朋友冬天去東引當兵,放假回台灣時凍的紅通通的鼻樑;除此之外,就是一些無良軍官口耳相傳的「馬祖有五多:窮山、惡水、刁民、狗官、爛兵」順口溜--然而這種說法實在流於膚淺,部落格作者說:

這地方的風景事物,所謂何來,我們無法叫一個他鄉人與旅客,用一種隨意的方式去理解自己的故鄉,凡能夠輕易說出"這樣去生活自然就會明白這個地方"的人,顯示出不夠體貼與用心,我更加期盼的是我們懂了自己,再叫他人來懂我們,我們把自己安頓好,將來龍去脈寫清楚,才能明白自己的獨特與所謂何來,人不能因為怠惰就用隨性的方式來交代一個時代的印記。

陳其敏放棄在台灣的工作機會,一畢業就回到這塊居民不到七百人的小島,擔任馬祖日報的在地記者,進行對故鄉的耕耘,把感情投注筆尖,用足跡踏遍島上每一塊礁岩。而這樣耕耘的成果是什麼?在2006年,馬祖日報因為面臨記者短缺的困境,社方將他調到南竿支援三個月,即引起東引民眾抱怨──

就因為陳其敏不配合上面政策,還是他太負責,將本島居民心聲徹底反應,也有錯嗎?請多尊重我們東引居民的權益,更請尊重我們的尊嚴,好嗎?


東引少了陳記者大哥,所有消息總是晚個一兩天才能刊登出來!對於資訊的傳播速度會不會太慢!希望馬祖日報能儘快將記者缺補進,讓其敏大哥能早日回東引為鄉親服務!


這樣在東引就沒辦法有正確的新聞出來.......畢竟是用聽的而不是真實看到.......而且東引缺乏了記者....那麼照片就沒辦法刊登出來了,因為馬祖的資訊就是來至馬祖日報.......只不過陳記者大哥......希望你能夠快點回到東引.......


這幾天看了馬祖日報,東引的新聞真的是少的可憐,沒有辦法第一線直接提供消息,經過輾轉登出也已兩三天之後,新聞也變成不是"新"聞了。希望馬祖日報能討論出配套措施,既然將東引記者外調支援,就必須要能兼顧東引,不要讓新聞都成為二手消息!

陳其敏僅是區區一介記者,但是他在村民的心中,卻代表了人民對新聞與資訊最單純的渴望,而每一則簡單的新聞敘述,集結成篇章後,又何嘗不是另外一種值得珍而重之文學作品?

***

編輯碎碎念


這禮拜的天氣轉變可比曼波魚翻臉一樣迅速(這是什麼爛比喻),小編週五將出發前往金門,參加今年的金門馬拉松比賽;為了應付寒冬刺骨,看來多準備個三、四件衛生衣是免不了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