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2009博客來大會報告!

昨天參加已經連續舉辦五年的博客來年度報告。博客來目前儼然是國內最強勢的出版通路,他召開的會議自然也是座無虛席,幾乎全台灣的出版社、獨立編輯都出席了此次盛會,小編我僅就個人全程聽完、沒有打瞌睡的點滴心得向讀者分享…


書市觀察


  1. 和去年相比,博客來的會員數量與銷售書種類均成長了約25%,平均每日會售出2.5萬本書。

  2. 統計銷量Top100的書種,有六成是屬於文學書,而皇冠出版社包辦了十本。

  3. 前十大出版社-尖端、東立、時報、皇冠、商周、角川、天下文化、遠流、三采、方智(其中東立成長率最高,其次則是皇冠

  4. 各類別成長率-人文科普38%、生活風格31%、電腦語言30%、親子共享28%、藝術設計27%、文學23%、商業理財5%、心靈健康-4%

  5. 銷售超過10000本的書-13種、銷售1000-9999本書-942種(32%是小說)、銷售999-1000本的書-13910種

  6. 按:在上述32%的文學小說中發現有20%是青少年專屬作家,14本九把刀的作品,如果拿出兩本銷量更突出的經典小說《傾城之戀》、《麥田捕手》來看,其購書讀者分別有25%、21%是青少年。故合理推測,在文學類小說中,有約四分之一的市場購書力量來自於青少年族群

  7. 新書的打擊率-大家出版社、寂莫出版社有高達40%的打擊率。

  8. 按:指的是推出的新書中,有多少機率可以成為暢銷書(銷售量超過一千本)。這裡會發現通常暢銷率高的出版社,每年出的新書量都不會太多,前述兩間出版社均是甫成立的生力軍。如果一年出書量超過40本,暢銷率就開始下滑,特別是如皇冠、尖端等大型出版社,打擊率都是偏低的。


博客來座談會


這次邀請到聯經林載爵先生作為座談會主持人,王榮文/遠流、何飛鵬/城邦、黃鎮隆/尖端三位重量級人物為與談人。針對兩項議題發表看法,由於討論過程豐富多樣,小編僅就印象深刻的內容做記錄,未一一條列的發言並非不重要,而是屬個人較不熟悉的領域。

  • 出版業的傳統與未來

  • 黃鎮隆先生身為前述十大出版社榜首的尖端出版社發行人,對於自己看似風光的銷售量有話要說:
    統計數字裡雖然尖端出版社名列前茅,但是事實上台灣的漫畫市場比起二十年前的全盛時期已經衰退了將近一半(的確,想想少年快報、寶島少年均成歷史雲煙)。加上目前本土原創漫畫佔據市場總量不到1%,超過九成的出版品內容均來自日本翻譯書。而在將來,日本漫畫更與手機產業合作推廣手機漫畫,屆時勢必面臨另一項挑戰。


    雖然文學類小說翻譯的品項看起來沒有圖像出版那麼誇張(約佔市場總數三成),但是如果從銷售量來看就嚇人了--翻譯小說幾乎佔據市場七成的銷量。而博客來公布的十大暢銷書排行榜裡頭,竟然只有3本是台灣自製書,其中兩本還是同一個作者,若想要台灣人閱讀面向更多元化,眼前現象是很難說是樂觀。

  • 如何因應未來市場

  • 電子書的出版對出版社轉型並無太大問題,因為硬體廠商方面向來是不遺餘力,加上民間團體(「電子閱讀產業推動聯盟SIG」、「台灣數位出版聯盟」)的推波助瀾,屆時很多出版社均會自然而然變成「XX數位出版社」。然而,需要注意的卻是,在硬體與名稱均轉型的同時,內部軟體的運作是否也跟著前進了呢?何飛鵬執行長表示:
    面對數位浪潮,如果沒有擁有數位的基因,就很難去了解消費者在想什麼。而且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改革編輯的流程,每一項流程都要考慮到之後如何讓數位產品與傳統紙本可以同時問世


    遠流出版社王榮文先生也對電子書版權的願景做出預言:
    目前我國雲端電子書庫技術逐漸發展,預計未來十年內才能真正成形。但是國外市場的電子書版權比例至今還未確定,儘管聖誕節Amazon傳出電子書銷量已經突破紙本,但總銷售金額上仍有一段差距。而電子書的e-ISBN的申請也還未制定出規範(目前仍沿用紙本的ISBN),之後如果一本電子書內容是拆成不同的集數販售,又該如何管理呢?


小結


昨日會報時間很長,回到辦公室後花了點時間整理資料,或許是囿於流程安排,其實還有很多值得討論的議題沒有碰觸,譬如說我國著作權法一直沒有合理的解釋著作物的「製版權」細節,放任代理商以「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之類的標語橫行。
如今許多代理人在出售版權時,也順應潮流、額外多出了「數位版權」這項法無明定的名詞,之後購買小說還必須確認「數位版權」、「傳統版權」一併購入才能夠避免糾紛。我認為以為這方面必須透過結合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與法律的方式加以規範,否則將來數位產品大量湧進市場後,勢必會有另外一波陣痛期的糾紛需要消化。

***

編輯碎碎念


一轉眼2009年又到尾聲,再過兩天就是元旦了,今天收到許多「跨年資訊整理」的郵件,是說大家雖然上班很辛苦,休閒娛樂也一樣沒荒廢嘛 :D

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這是你今年一定要買的書」--放羊的書評

相信大家在書架上一定看過這樣的字句:

這真是一本曠世巨作…(另外還有一百本曠世巨作在我書架上)」、

這是我今年看過最棒的一本偵探小說…(您一年只看一本書?)」、

或者「作者用光彩奪目又絢麗動人的文筆,架構出一個史詩般的奇幻世界…(我買的是電腦遊戲《魔獸世界》嗎?)」

諸如此類的溢美文字,其實已經嚴重導致讀者購書時的感官疲乏,我們就像吸毒過量的上癮者,被迫接受一次比一次強烈地誇張形容詞刺激,進而失去了原本對文學作品應有的決斷能力。

這個問題是普遍存在各國出版界的,在英美小說封面裡,你可以輕鬆的找到「Amazing」、「Brilliant」、「Marvelous」之類的讚美;同樣的一句話,只要稍微調整一下主詞動詞,馬上又可以用在下一本書的宣傳上頭,讀者們難道真的會被這些煽情字眼影響?或許不會。可是這樣的現象卻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如果有天你拿起書架上一本書,在封底沒看見熟悉的「這故事真棒!」之類贅言,是不是會開始懷疑:「真的有人看過這本小說嗎?」、「是不是寫的太爛了?」。於是乎,大家只好在每本新書發行前,開始到各大報章書評人面前搖尾乞憐,看能不能討到幾塊遮羞布來粉飾某些內容貧乏的文字。

我不反對請名人推薦某本好書,或者邀請書評褒冕,但就像以前國文課老師常說的:「一篇好的文章應該要『情盡乎辭』,如果『情溢乎辭』或『辭溢乎情』都是辭不達意」,那麼一段適當的推薦文也應該比照辦理;是否能夠凸顯這本書的特色?或者表彰作者的文學成就?都是下筆時應該思考再三、謹慎為之的事情,而不是翻開一本辭典,隨意挑選幾個語意曖昧的讚美就拼湊一塊,這樣是不負責任之至的行為…。

一則好的書封推薦其實不必贅語如珠,舉史蒂芬‧金替克里夫‧巴克的《血之書》所寫的讚美為例:「我已窺見即將到來的恐懼,它的名字叫做克里夫‧巴克。」由同是撰寫驚悚小說的前輩來做這樣的推薦,不僅說服力十足,還隱含著世代傳承的意味。

要用寥寥數語道出一本好書的精采誠然不易,但孔子修春秋能以「一字寓褒貶」讓後人讚嘆不已--大家是否也嘗試過只用一句話,來推薦一件你喜歡的東西給朋友呢?

***

編輯碎碎念


當小編親身嘗試過寫推薦文之後,對於那些靠廣告文案賺錢,而且還能衣食無虞的專業文案寫手心生由衷的欽佩--我對你們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又有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啊!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U.K.聖誕節十大暢銷書


為大家送上The Independent排出的聖誕節十大暢銷書:

  1. The Lost Symbol(失落的符號) by Dan Brown

  2.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10

  3. →這是一本出版銷售年鑑…

  4. Eclipse(暮光之城:蝕) by Stephenie Meyer

  5. Twilight(暮光之城) by Stephenie Meyer

  6.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玩火的女孩) by Stieg Larsson

  7. Where's Stig?

  8. →這是影集Top Gear的周邊手冊

  9. Handle With Care by Jodi Picoult

  10. →「姊姊的守護者」作者新作,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患有罕見疾病的小女孩,自出生就病痛纏身。在看到心疼的孩子接受一連串治療與折磨後,這對絕望的父母親決定對當初沒有清楚告知他們嬰兒狀況的醫生提出告訴。而這個主治醫師,不是別人,卻是他們的多年知交…

  11. Delia's Happy Christmas by Delia Smith

  12. →這位大嬸是英國最紅的「食譜」暢銷作者,他在1971年出版的第一本書籍教讀者們《How to Cheat at Cooking》…

  13. Ooh! What a Lovely Pair by Ant and Dec

  14. →這是電視節目雙人組主持人(Ant&Dec)的自傳,比較妙的是…Amazon.com上頭只推出有聲書跟電子書的版本,目前還沒有紙本商品提供訂購。

  15. My Sh** Life So Far by Frankie Boyle

  16. →又是一本自傳書籍,作者是蘇格蘭的喜劇演員,曾經主持綜藝節目「Mock the Week」長達七季。


***

編輯碎碎念


看看國外的銷售排行榜,似乎沒有我們熟悉的「健康類」、「理財類」等書籍,從出版的分類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民情,像日本就有非常多「冷知識」類的書籍,在平淡的日常生活裡找出趣味,有段時間台灣也因循此風,出了很多「星座、海釣與EQ」這種看似沒啥關聯的作品…(按:語出表坊《又一夜,他們說相聲》的段子)。

今天天氣終於回溫,晚上可以不用裹在棉被裡看小說囉!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想找一本耶誕節輕小說嗎?我聽過這則有趣的故事。

Kay Harker是一位住宿學生,在聖誕節這天搭火車返家的途中,卻發現自己捲入了一場爭奪「神祕盒子」的戰爭。那是一個可以讓人隨意縮小、漂浮在空中,甚至能夠回到過去的魔法盒,盒子的主人是一位老人Cole Hawlings,他在火車站裡頭跟主角Kay搭訕,語帶玄機的透漏:「狼群開始奔跑了!」,一連串的刺激事件接踵而來(這位叫Cole的老頭子是聖誕老公公還是災難製造機?),以Abner Brown為首的壞人集團,企圖搶奪這個有神奇力量的盒子。

這是由John Masefield在1935年出版的小說《The Box of Delights》。

儘管它的劇情是如此老套,時下不管是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奇幻文學的口味都十分辛辣(把人變小的魔法盒?狼人直接就把你撕成碎片…)。但是,在超過七十年後的今天,英國BBC、與眾多書評仍然對本書推崇不已,我們都相信小朋友會喜歡這樣的故事設定:在大雪冰封的冬天,遠從外地回家過聖誕節團圓的孩子,坐在溫暖的火車車廂中,一節節明滅燈火、逐一點亮漆黑的原野鐵道…。

記得小時候我總是很期待長途旅行,像是校外教學啦、畢業旅行啦等等可以出門過夜的機會,似乎很多神奇的事情就會在其中發生。等到之後真的有機會負笈他鄉念書,或者在外地工作,那種小時候對「未知」的雀躍似乎也漸漸消失了。像是小虎隊紅蜻蜓歌詞裡唱的:
當煩惱越來越多,玻璃彈珠越來越少,我
知道我已慢慢地長大了,
紅色的蜻蜓曾幾何時,
也在我歲月慢慢不見了

《The Box of Delights》在2007年重新再版,作者其實是將它當做另外一本小說《The Midnight Folk》的續集,故事裡的主角跟反派角色都是熟面孔。John Masefield本身是一位頗富盛名的詩人,同時也參與編劇,因此他這兩本小說儘管設定給兒童閱讀,但依舊文辭典雅而且充滿詩韻。對小朋友來說更重要的是,John所創造出來的Kay Harker,陪伴他們度過了每一個風雪漫天的奇幻冬夜。

***

編輯碎碎念


小編我不信仰基督教,對於聖誕節也沒有慶祝的習慣,這天對我來說,就成了跟老朋友小聚對酌的最佳藉口(謎之音:先承認你是酒鬼吧…)

在冷颼颼的天氣裡,有什麼事情比準備一爐火鍋,兩瓶葡萄酒更讓人興奮的呢?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愛別離


在今天早上看到Brittany Murphy過世的消息後,這已經是今年不知道第幾個讓人難受的永別。成長,或許就是在一陣陣分別的疼痛後,學習接受、逐漸習慣、進而也會開始安慰起別人「看開」等等。

你還記得第一次體會人生的無奈是什麼時候嗎?

我記得是在小學二年級時,一家人圍著桌子吃晚餐,突然電話鈴響起,說也奇怪,人就是有種直覺可以判斷明明聽起來都一樣的鈴聲,背後的不同意涵。就像之後我好幾次接到這類的電話。那一晚,我們得知宜蘭的姑婆往生;她是家裡第一位握著我的手,教我寫自己名字的長輩,當了一輩子的國小老師,作育英才無數,但始終尋不著生命中的真愛。

在父母語帶啜泣的對話聲中,我離開飯桌,到客廳的長板凳上用色紙折一朵一朵的白雲(雖然不是白色的),當時我想:「大人都說姑婆去天上了,那邊應該會有很多漂亮的雲彩吧!」。忘記折了多久才把一張板凳鋪滿,我就趴在上頭睡著了。

許多文學作品裡常看到令觀者動容的生命離散,但隨著年紀漸長,這些談生道死的故事中,始終留在我腦海裡難以抹去的,卻是同鄉作家黃春明的短篇小說「死去活來[*1]」。故事中八十九歲「粉娘」的歷經幾次「壽終正寢」,又奇蹟似的活轉過來,凸顯出外地打拼的子孫們來回奔波之餘的百態;這則故事用最簡單的劇情,精準反映當前社會下老人的處境,更碰觸了家族文化、人際關係、城鄉工作下的多元議題。

黃春明是既洪醒夫之後我個人最喜愛的一位本土小說家,坦白說,我實在讀不下去像是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這種深沉哀痛的作品,或許就像網誌個人資訊裡所說的:「你不喜歡某則故事,並不代表它不好,可能你讀的時間不對、年齡不對,或者翻譯的不好」。本土小說固然少了翻譯的問題,但是卻多了更直接的衝擊--你會意識到,這些故事是很有可能在我們周邊發生的。它不是發生在遙不可及的農莊、城堡,可能就發生在某間公寓、鄉下的祖厝,而面對這樣的衝擊,其實是需要相當程度的心靈準備,才能夠坦然接受。

同樣的觀點,近日以《不能沒有你》一片屢屢獲獎的導演戴立忍,也曾在訪問中提及,為何要選擇用黑白手法拍攝本片?「因為不希望觀眾覺得,這則故事太真實。」

***

編輯碎碎念


一周的開始,經歷了上週末地震的搖晃,小編今早起床時還暈淘淘的不想下床(承認就是懶…)。如果可以的話,我好希望能夠裹著棉被上班…


[*1]收錄在1999年出版的《放生》短篇小說集。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拉丁美洲的硝煙之美


Angeles Mastretta出生於1949年Puebla(墨西哥,普埃布拉洲),是七零年代末年的墨西哥新女性書寫的重量級作家,在台灣上市的小說並不多,今天讀完從圖書館借閱的《Mal de amores》(愛之惡,1996),是她在台出版的第二本長篇小說。Angeles至今唯二兩部小說都是以故鄉普埃布拉作為背景。

Angeles的寫作緣起可能會讓不少懷抱作家夢想的人羨慕,她原本擔任墨西哥公共教育部記者,過著替雜誌與晚報寫稿的單調生活,但一直沒有忘記想從事作家的計畫。因緣際會下,Angeles在1974年進入墨西哥寫作中心接受Juan Rolfo[*1]的指導,並寫出個人的第一本詩集《La pajara pinta》(彩色鳥),隨後得到出版社編輯青睞,預支了六個月薪資開始創作小說,首部小說《Arrancame la vida》遂誕生在讀者的面前。

《Arrancame la vida》的中文名稱有兩種,分別是小說譯作《亂世情迷》,還有電影版的《情慾逗我心》…

(這樣誰知道是同一則故事呢?)



大致劇情從預告片裡可以窺得一二;大部分的拉丁美洲作家創作裡,都可以嗅到類似的味道,輮雜著金屬鏽蝕、砲彈擊發、血跡風乾後的氣息。

Angeles的第二本小說的劇情背景則設定在墨西哥獨立戰爭前不久,那是個政局動盪如早年台灣的地方,或許歷史課本上並未詳細介紹過此一曾孕育有馬雅、阿茲特克的遙遠國度;但其實它和台灣之間卻有著意外的相似,特別是在中年男子對於國家掌權者不滿的批判上--女主角艾蜜莉的父親,和我們父執輩裡喜好對政治說三道四的叔伯印象重疊,每逢週末便到好友的家裡泡茶抽煙聊是非。小說裡這樣描述:

沒過多久,迭戈(註:女主角之父)就從反對首長改選發展到肆無忌憚地議論,再後來,他也會理所當然的從直言不諱進展到狂熱--那麼一位狂熱份子被當成囚犯逮捕也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


你我周圍或多或少都有幾位這樣子的人吧!爾後艾蜜莉與父親好友的小兒子丹尼爾相戀,偏偏丹尼爾也是一位狂熱激情的革命份子,就如同前陣子剛拍成電影的Che Guavara一樣,每當受到革命感召時,就義無反顧的投身不同領導者麾下,但是每一次都在失望中收場,艾蜜莉的失望比起她的男友更甚,就如同我幾位女性友人認為林覺民「與妻訣別書」根本是在教壞囝仔大小一樣,有哪個女性可以忍受情人一天到晚在跟你訣別呢?後來,女主角遇見了一位和丹尼爾截然不同的醫生--極度厭惡暴力的安東尼奧。

通篇故事可以說充滿了拉丁美洲式的激情,每位角色的生命力都如同煙火綻放,不論是艾蜜莉的父親、母親、阿姨,乃至於她的男友。而豐富歷史事件更讓這本書裡的兒女情長摻入現實的硝煙味,橫跨將近一個世紀、兩代家庭的故事,如同《百年孤寂》般的敘述野心…。但是,想搞革命的男人們,千萬不要讓你的女友讀這本書。

***

編輯碎碎念


印刻重出了George Orwell的《1984》,是為了趕村上春樹《1Q84》大賣的風潮嗎?搞不好真的會有人不小心買錯也說不定…

梵谷展在台灣也熱熱鬧鬧的開幕了,跟小編一樣怕冷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去相擠「愧羞(閩)」的好機會 :D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文學的祕密

有位頗具文彩的老校長說了一則故事。


有天我在街上遇到一位視障的乞丐,他坐在地上、面前放了一張用厚紙板做成的牌子,上面寫著:「我是盲人,請施捨我一點物資」。

我想了片刻,終於走過去放下一張百元鈔,並蹲在旁邊對他說:「先生,你牌子上這樣寫不行哦,生意不會好…」

「有什麼不對嗎?」那位朋友翻著混濁的瞳仁朝我的方向問。

「你這樣寫沒辦法打動路過的人,因為他們不會知道『盲人』是什麼感覺,自然也就不會同情你。」

「那我應該怎麼做…」

我思索之後回答:「你可以考慮寫『朋友們,你有幸在出太陽時看到蔚藍天空,下雨時看見雨點打在路面,更可貴的是,你能仔細端詳身旁人的臉孔--但是這些,都是我失去的。我所能擁有的,是你們能給予我生活上必要的資助』。」


聽完老教授的這則故事,我想起小說家的名言「我們所寫的都是真實的故事」,其實更合適的說法應該是「我們所寫的都真實的故事」。

我想這不是真實或者謊言的問題,而是如果某件事情提升到了藝術層次本當如此。那位校長的故事大概是說笑,可是卻提供另外一個思考的脈絡--在創作之餘,我們有可能僅僅是基於現實的基礎,而沒有憑空想像出一些不曾經驗過的事情嗎?以白話文來說,是不是有這樣一種作家,他筆下的故事完全都是人生歷練過的種種,筆下的人物皆可在現實世界裡找出一位原型,更甚者,如果有必要描寫一粒鑽石之美時,他會細心地來到珍藏珠寶的玻璃櫥窗前仔細端詳…(那如果寫到鴿子蛋該怎麼辦)

變成這樣似乎就有點偏激了。

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觀點應該是,文學創作是建立在某種程度現實上所作的再造,而再造成分的多寡卻與這本書是否成為經典無直接的關聯。無論是像魔戒那樣的架空背景(雖然在當中仍可窺見很多現實人物的影子),或者源氏物語這種寫實到近乎紀錄片的巨作,讀者大概都不會去質疑其具備經典文學的特質。

如果以後遇到人問你,寫小說到底要不要用自己親身的故事作為素材?

可以反問他,「你是否準備好漫長、痛苦、而且沒沒無聞的再造旅程?」

***

編輯碎碎念


今天很多朋友都請假去看「Avatar」上映,只是,這麼冷的天氣,讓我好想把棉被一塊抱進電影院啊!

大家會想要去看這部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