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於是,我們學會了表態--Facebook新政策與本粉絲團

(本文同步發表於Facebook《經典文學坊》粉絲團)

今早登入經典文學坊的朋友們,應該有發現Facebook的一則小小通告「……從今開始,你不必加入粉絲團,只要按下『讚!』就可以與該粉絲專頁建立連結……」,我像很多人一樣隨手按下「關閉」的按鈕--但三秒鐘過後,一股不安浮現,這代表的是什麼呢?

以下所討論的話題可能跟文學沒關係,但是卻攸關幾乎賴網路以維生的你我未來。


※※※


小小編由衷的感謝各位(向李立群、李國修先生致敬),大家有繼續往下看。

早上的這項改變來自昨天F8會場,他們推出了所謂「Open Graph API」與新的資料政策,並且宣布為「語意式網頁(Semantic Web)」拉開序幕。上面兩項名詞可能讓人一頭霧水,就像大學教授的拿手把戲--用專有名詞創造更多的專有名詞。簡單來說,我們近十年來的網路發展趨勢,逐漸從純粹的電腦運算、電腦與電腦的連結,轉變到人與人的連結;是什麼樣的科技帶來這項改變?怎麼樣讓冷冰冰的機器,可以「被辨識」成一個活生生的人?


關鍵在於行為模式(Behavioral Patterns)。


舉例來說,很多人都玩過跟「OPEN醬聊天」這檔事,從「A.I.人工智慧」那部電影開始,不少網站提供了Robots Chat的服務。但是,如果要你去分辨,現在在螢幕前同你打字的「那位」,究竟是有血有肉的靈魂、或者預先編寫好的上萬組程式碼;我想大多數人還是可以在五句話內突破「它」的心防。這證明了以目前的技術來看,想要用電腦來分辨人與非人(誰知道以後會不會有黑猩猩、小狗、小貓……)是有困難的。

於是開始有網站把腦筋動到觀察使用者的上網習慣上,還記得幾年前紅透半邊天的丁丁大站無名小站嗎?當時我們是多麼驚訝,靠著無名小站的人際網路搜尋,讓許多十幾年沒聯絡的朋友,居然又重新搭上了線。然而這只是一個開始、不是結束,在無名被雅虎併購之後,由於不再有更創新、突破的點子出現,龐大的社群網路市場遂被Facebook取代,而當初的景況又一次上演,甚至更快、更準。


原本只是偵測「你認識……」,下一步知道「你喜歡……」,最後是「你想要……」。


而這段過程恰恰是一種從外而內的追尋。甲是否認識乙,還可以從畢業紀念冊、企業員工名單來作比對;但甲是否和乙有「交情」?在過去,這就是電腦無法告訴你答案的事;可是隨著人們生活與網路結合越密切,隱私資訊透漏的越多,往往原本應該屬於「內心世界」的資訊,就一點一滴的暴露出來。

這也是全球互連網(WWW)之父Tim Berners-Lee所提出的Web 3.0設想雛形,只是他所建構的是網頁的內在連結,而上面舉的例子則是人的內在關係。

讀者如果想更深入了解Tim Berners-Lee提出Semantic Web理論,不妨參考這篇文章


※※※


再次把焦點拉回《經典文學坊》的粉絲專頁上,今天FB做出這樣的改變,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太多「網路行銷蟑螂」的一種反制,有太多的粉絲頁面充斥上萬的幽靈會員數量,與其去追逐那些四處橫竄的灌水人頭,現在的作法更像是把具有可偵測性「行為模式」的會員篩選出來--或許機器人能夠灌水創造一個大型粉絲團,但你無法用機器人灌水灌出「有意義的討論」。

這是Facebook做出的一種假設。

於是,FB管理者可以藉由篩選你在網站裡的足跡資訊,看過哪個頁面、點閱哪則文章、回應了哪串討論、按下幾個讚(在何處)……進而判斷出你這個人的「內在相貌」。儘管走在馬路上,我們相逢何必曾相識,但在網路無外表的世界裡,大家卻赤裸裸的被撥開防護面紗。

多麼驚悚、又多麼寫實的一場時代劇場呀!

短期內來看,科技發展的走向並不打算終結網路佔領人類生活的步伐,各式行動上網設備都是將人們進一步的推向那張已經鋪天蓋地架設好的蛛網。只是,這回Facebook似乎沒有像Google那樣有Guts地宣稱:「Do No Evil!」


※※※


小編碎碎念



其實無論今天網路大環境如何改變,最重要的一個方向始終存在,就是「以人為本」,如果人性仍舊重要,那麼我就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還有價值。

雖然《經典文學坊》開張至今的粉絲數量不是最多,但相信在網路線另一端的大家都是活生生的人(雞、鴨、魚、恐龍、……)。能夠藉由科技之便、連結彼此,在追尋彼此各自價值的道路上,都是一則美好的生命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